2)第六百三十三章 兵不血刃_苟出一个盛唐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,连醍醐倭王都被生擒了。

  达官贵人多殁于战火。

  倭人遭受前所未有的打击。

  不仅仅是土地被侵夺。

  倭岛虽孤悬海外,但到底是处在华夏文明圈中,儒法佛门对其有深远影响。

  倭国佛门算是最先倒向大唐的一批势力。

  能在倭国当和尚的都不是普通人,至少有一定的文化基础,而文化,都是传承自大唐。

  醍醐倭王被擒,倭国形同灭国了。

  剩下的不过是孤魂野鬼。

  当初的藤原忠平都没能挡住大唐,现在的平良持更不可能。

  自安史之乱后,整整一百四十年,大唐在李晔手上迎来新生,也迎来国运上升期。

  谷/span其实历朝历代,中土的最大问题永远在内部。

  刘知俊再度出兵,一万天策右军,一万徐州军,旌旗遍野,气势如虹。

  倭人但凡望见唐军旗号,要么逃散,要么跪伏在泥土中。

  唐军兵不血刃,飞驒山脉西麓、北麓的越前、美浓、越中、能登纷纷投降。

  加贺成了孤地。

  徐温分兵取飞驒国,断绝了平良持向关东逃窜的路线。

  顾全武率水军封锁海疆。

  平良持顿成瓮中之鳖。

  虽坐拥四万之众,却不敢与一万唐军野战。

  加贺国一片混乱。

  浪人、盗贼、流民自相践踏,一副末日降临的景象,连向来狂妄的武士,也不敢再叫嚣。

  杀生王威名恐怖如斯。

  唐军刚刚兵临城下,还未开始攻城,平良持的人头就被扔了下来。

  城门大开,垂头丧气的倭人武士一列列的跪伏在地,屁股翘的老高。

  唐军健儿雄赳赳气昂昂的入城。

  从出兵到入城,一共才二十天,兵不血刃,平良持已然授首。

  刘知俊大感无趣,但倭国之战,至此已经结束了。

  倭人顺从的让他挑不出任何毛病。

  新得之地秩序井然,倭人平民并未觉得惊讶,仿佛习惯了。

  特别是越前倭人,但得知越前成为刘知俊的封地,一个个欢喜异常,主动在境内修建了神庙,供奉刘知俊神像。

  这让刘知俊特别郁闷。

  也弄不明白倭人到底是个什么心思。

  杀了这么多倭人,反而成了他们的神明。

  招降纳叛之事,自有宣教使处理,他也省了不少心思,专程去越前看看自己的地盘。

  山清水秀,雪山皑皑。

  建筑跟大唐相差无几,倭人顺从的犹如绵羊。

  将田产、人口、收支的籍册奉上。

  越前没有遭受战火的荼毒,又快速投降,加之此地历来都是倭国的北方良港,与渤海国、新罗互通有无,算是倭地比较富足的地方。

  境内良田三千顷,人口一万五千户,但因响应当初醍醐的号召,共赴国难,青壮男女十去其六,

  不过却有新罗、渤海浮海而来的难民补充。

  一些在摄津大战逃散的倭人也纷纷回到故土。

  人口在六七万左右。

  对于一个封地来说,不少了。

  后续可以迁些刘氏宗族以及家乡父老。

  连管理都免了,倭人有严格的律令制度,境内等级分明,秩序井然。

  一帮倭人哭着喊着要给刘知俊当牛做马。

  望着城中跪在地上迎接的倭人。

  族子刘嗣彬大喜过望,“圣人待我刘氏不薄!”

  刘知俊依旧是兴趣缺缺,此地虽好,终究比不上中土的繁华,他宁愿在长安养老,也不留在这里,“你等好生打理此地,可为刘氏基业。”

  有一份基业总比没有好。

  几个儿子看起来也不像有出息的模样。

  能富贵终老倒也不错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aishu7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