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三百八十二章 反复无常_苟出一个盛唐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由于江西的特殊环境,一个谭全播显然不够。

  如果唐军在即将到来的伐梁大战中失利,马殷、王审知、刘隐肯定会蠢蠢而动。

  江西与荆南、鄂岳、宣翕连成一个完整的地缘板块,而如果失去江西,李晔好不容易建立的东南命脉将再次被斩断。

  重振大唐的宏略,至少要多付出一倍的时间与精力。

  所以李晔不能不重视此地。

  就在李晔深思的时候,李神福颇有先见之明的向李晔举荐两人:刘威、陶雅。

  “此二公谋略决断不在末将之下,吴先王时,常以刘威镇宣州,陶雅镇庐州,独当一面。”

  李神福还真是重情重义,自己飞黄腾达了,还不忘提携旧人。

  杨渥主淮南时,肆意妄为,刘威、陶雅百般劝谏,不过一个叛逆的孩子,越是苦口婆心,越是招他怨恨,两人直接被关押在扬州,其后又放了出来,二人深知杨渥难以保全淮南,江北不日就有大难,便把家眷迁到江南宣州。

  大唐入主宣翕,风平浪静,二人也就在宣州闲居起来。

  李晔略一思索,便点头同意了,追随杨行密起兵的淮上三十六人,无论是朱延寿还是田頵,没有一人是庸才。

  这二人能危难中劝谏杨渥,品行和眼光都无话可说。

  “征召刘威为袁州防御使,陶雅为信州防御使,李承鼐为吉州防御使。”

  李神福愣了一下,见李晔淡淡的笑容,赶紧拱手道:“臣谢陛下。”

  李晔个人对李神福完全信任,但信任归信任,制度归制度,父子二人皆在水军之中,难免会盘根错节,形成一张围绕他父子二人的利益网。

  但利益网足够大时,又会反过来裹挟他父子二人。

  李晔什么事都喜欢朝最坏的方向想,做最坏的准备,才不会手忙脚乱。

  秋收的粮食从虔、吉、扶三州调往江州,原有的州兵全部充入辅军之中,从关中武营分出大量的宣教使,一张张年轻的脸庞饱含激情的渗入各军之中。

  起初还有士卒或将领反感。

  不过这种反感在短时间的接触之后,变成了欢迎,宣教使不干预将领的任何决策,训练比普通士卒更刻苦,还会经常说一段评书,调节枯燥的行伍生涯。

  渐渐的,将领们就发现,有宣教使和没宣教使差别巨大,士卒训练更加刻苦,军中气氛大为改善,军纪也明显提高,士卒眼中不再是以往的死气沉沉,而是焕发生机。

  李晔时常乔装打扮,进入军营,听宣教使说书。

  这些人比自己当年的草台班子更加专业,在武营中培养了多年,一口评书说的抑扬顿挫,高潮迭起,引人入胜,也不知不觉中宣扬了忠义,不止士卒,淮南将领也渐渐沉迷其中。

  李晔自己都听入神了。

  忽然感慨当年种下的种子,现在已经长成大树。

  江西战事平定,江南又陷入了平静之

  请收藏:https://m.aishu7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