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三百四十五章 大唐六军_苟出一个盛唐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上刺字,大力扶植文教,国家精英皆以东华门唱名为荣,以上阵杀敌为耻。

  国家血性一扫而空,屈服在异族胯下,打输了割地赔款,打赢还要花钱买平安。

  大宋文人们喜滋滋的自吹自擂:我大宋承平百余年,功迈汉唐。

  李晔一想到这些就直犯恶心。

  他的枢密院相当于国家战略部,在未来要统筹全国之军事,制定御敌之策,单纯的文人肯定不行,单纯的武人也不行,只有具备战略眼光,文武全能的人才能胜任。

  在王师范调回长安的两个月里,李晔一直在于他探讨这些问题,今天提出来,已经是一个成熟的建议。

  张承业思索了一阵之后,连连点头,“禁军、辅军为国家所有,大唐所有,此举可抑制百年的积弊。”

  唐军军权在李晔手上,辅军在张承业手上,两人达成共识,此事基本就定下来了。

  “如今大唐地域狭长万里,从龟兹到鄂岳,若是地方有事,中央难以作出反应,贻误战机,朕建议设立都督,如龟兹都督,西州都督,江陵都督,都督者,可统合战区禁军、辅军之权,因敌制宜,遇战有自决之权。”李晔说出了心中的构想。

  文武分制,有时候会变成互相牵制,在和平时候固然很好,但在战区,很有可能就演变为灾难了。

  张承业和王师范都不是食古不化之人,知道李晔此举用意所在。

  “此例一开,会不会重蹈节度使之覆辙?”张承业还是说出了自己的担忧。

  李晔笑道:“不一样,节度使身兼数州之地,财力兵力雄厚,朕设都督为军事前沿,仅有战区一州之地,没有后方支持,无力供养大军。”

  军权分出去了,但财权依旧捏在朝廷手上。

  只要宣教使与皇城司不崩塌,这些都督们的一举一动都绕不过皇帝的视线。

  “陛下高瞻远瞩。”张承业道。

  李晔微微点头,感觉心情从来没有这么畅快过,跟聪明人说话就是省事,“今后,禁军四十退役,有功者任职于辅军或者地方甲长保长,有伤者充于驿站,境内男丁十五岁便要服当地预备役,为期三年,农忙为民,农闲为兵,取其优者入辅军。”

  张承业道:“陛下此举甚好,只不过施展起来,牵涉的部门太多,若是放出消息,事情没办好,将士与青壮皆生怨怼之心。”

  “再麻烦也要办,否则退役士卒何处安身?”按照大唐旧制,这些退役将士可以赏赐勋田和永业田。

  不过这样做弊端也很明显,其实是培养一批土地兼并者。

  受伤或者年老的将士,无力耕种,只能卖与当地土豪。正常制度下,这些将士的家眷都有田地,关中到处都是未开垦的土地,勋田和永业田意义不大。

  这几年大唐粮赋的主力是庄户与屯垦的辅军。

  地方上的粮食,总有这样那样的原因

  请收藏:https://m.aishu7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